陈德风
勤学苦练,练就过硬技能
陈德风从一个连电路图都搞不清楚的“门外汉”,狠下功夫自学电力基础知识,并虚心向周围同志请教,先后取得了电缆高级工、技师、高级技师资格。他积极参加了各类技能比赛,先后取得个人第一名、团体第一名的桂冠,由他作为教练带领的团队,先后获得全国、江苏省电力电缆专业技能大赛,第一名、团体第三名好成绩,硕果累累,陈德风也成为全国电缆专业数一数二的技术专家。
创新开拓,打造劳模品牌
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,陈德风组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,成功研发了高电压大截面电缆施工技术等34项科技创新成果,其中获得国家专利27项,其创新成果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二等奖、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、第三届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等。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系统内已成为“创先争优作用好”、“创新实践效果佳”、“引领辐射范围广”的典型模范。
创先争优,建设人才梯队
陈德风从学徒成长为教练,从门外汉成为专家。他平时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公司、江苏省电力公司、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规范、标准、技能培训教材编制修订,参与省、市公司电缆应急抢修方案编制及省公司电缆专业技能鉴定题库编写、授课工作。工作室培养出4名高级技师,8名技师,4名高级工,在全省培养出上百名电缆高级技师、技师、高级工。
陈堃
扎根一线,六朝金陵保电卫士。
他业务精湛,勇挑重担,首创“三纵两横”电力保障体系,有效保障了客户端的用电安全,顺利完成青奥会、国家公祭日等百余项重大保电任务,实现了保电工作“零差错、零闪动、零投诉”。他默默奉献,一直坚守在保电的第一线,他是秦淮灯会的幕后“点灯人”,为了保障灯会安全,已经连续10年的除夕都在保电现场渡过。
情暖人心,客户满意服务明星。
他始终将亲情作为客户服务工作不变的主题,服务重要民生客户认真细致、故障抢修冲锋在前,电力客户的用电安全被陈堃视为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保障工作,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探索与实践,他总结出“S.W.A.T.”服务理念,即:安全(safety)、守护(watch)、随时(any time)三要素,努力打造为电力保障特种兵团队,让客户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安全和踏实。
巧谋创新,勤于思考技术尖兵。
主创开发了“重大活动保供电应急指挥平台”,建成以来共计节省人力成本158万余元、节省人力资源2800余人次,参与研制了“低压电源首尾匹配校验工具”,有效解决了反窃电排查的难题,该项目获得专利,2016年全年挽回电量损失137.6万余元。
宫衍平
保电特巡
他经常参加重大保电任务特巡视,青奥会期间,他巡视的铁塔坐落在青龙山山区的一个个山头上,山路蜿蜒陡峭、人迹罕至,巡视一遍要翻山越岭将近3小时,雨天山路更是泥泞湿滑,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,他一天需往返巡视三四趟,差不多要走50多里山路,常常忙到22时以后才能收工。
抢修消缺
他是输电高压带电班的班长,每当电力抢修、检修消缺的关键时刻,总是身先士卒、冲锋阵前,风筝挂线需要他来清理,导线断股需要他来修补,线夹螺栓松动需要他来紧固……临时抢修任务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,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,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,在需要他的时刻他和他的团队总会及时出现在现场,用他的坚守捍卫着电网安全,守护着万家灯火。
钻研创新
他在工作中总喜欢“多想一点、多走一步”,他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发现工作中不足,然后全力以赴进行改进和完善。30年来,他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学徒,成长为了公司有名的“草根发明家”,他作为输电运检室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,带领团队开展了10多项技术革新,发表论文7篇,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
黄堃
坚持无偿献血,传递友爱的真心。
从大一第一次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以来,他坚持每隔半年献一次血。2010年玉树地震,在新闻中得知捐献机采血小板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,且献血小板最短间隔28天,此后每隔1到2个月就进行一次机采献血。16年来,累计献全血9600毫升,机采血小板50个治疗量,所献血液相当于10个健康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,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。
热心志愿服务,弘扬奉献的真谛。
他积极参与优质服务、安全用电宣传;他扶贫济困、捐资助学;他放弃假日休息,坚守在高淳“螃蟹节”、“金花节”等重要活动保电现场。2015年,创新建立防钓鱼触电微信朋友圈,宣传安全垂钓知识,被各级媒体广泛关注报道,入选北京师范大学MBA管理教材,成为全国社会责任教学管理仅有的两个案例之一。
凝聚团队力量,辐射点滴的真情。
2012年,成立“黄堃爱心团队”,公司同事纷纷加入。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,广泛开展扶贫济困、应急救助、志愿服务活动;面向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、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,开展志愿帮扶活动,用青春传递关爱,用热血播撒希望。累计服务用电客户1200余户,开展各类志愿公益活动500余次,累计献血269人次,帮扶留守儿童160多人,荣获江苏省“优秀志愿服务项目”。
张代飚
热情履责
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,没有节假日之分、没有晴雨天之别、更没有寒暑之异;大到各种A级保电,小至巡视处缺,他都尽心尽责,一丝不苟。每逢元旦、春节、中秋、元宵等美好佳节,他都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。2016年,江苏阜宁发生特大龙卷风灾害,他第一时间率队赶赴现场。在持续一周的抢险工作中,他带领着队员们展开车轮战,连续奋战近72小时,及时恢复了灾区供电,为公司赢得了好评。
为民服务
他作为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,积极凝聚党员力量,带头开展为民服务工作。他带领着服务队,每年深入社区为20多户困难家庭、10多名孤寡老人开展义务检查修理内部线路、深入学校开展安全小课堂、深入军区开展用电安全检查等公益活动,已累计收到锦旗20余面。2015年,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荣获国网公司“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”称号。
致力创新
2011年,公司配电运检室成立了“张代飚劳模创新工作室”。他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,团结了一批技术强、业务精和有创新热情的职工,立足岗位,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,积极开展创新创造活动。工作室共取得29项创新成果,获得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荣获公司级及以上成果奖项表彰12次,完成科技试点工作4项。
刘泳
就算天塌了,还有我来撑着
2000年,刘泳的母亲被查出患原发性胆汁肝硬化,有恶化危险,必须进行肝移植手术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母亲,分担父亲的重担,刘泳主动申请倒班。为了寻找合适的肝源和治疗手段,他背着母亲辗转各大医院,南京、北京、上海、广州……每次外出,他都要背着90多斤重的母亲,上下六层楼梯,走200多个台阶。就这样,一等就是六年。2006年, 母亲终于等到了肝源,进行换肝手术。
无畏再多苦,父母是我的根
母亲做完手术后,医院成了刘泳的第二个家。每天早上八点交接完班,刘泳准时带着食物出现在病房,母亲咽食困难,他就用水将大米浸泡,然后碾碎煮成米糊一勺一勺喂给母亲;怕母亲长时间躺在床上生褥疮,他几乎每隔两小时帮母亲翻一次身;因长期卧床母亲输尿管经常堵塞,每一次清创换药,他都要配合护士操作三、四个小时,身高一米八几的他,每次腰都疼得直不起来。自那时起,他就在母亲的床旁边搭起了木板床,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他自己也瘦了15斤。
尽责是人本,用爱书写人生
刘泳有的不光是对父母的尽责,更对自己工作充满热爱与责任。2015年底,为了迎接中国第一座UPFC(统一潮流控制器)在南京的建成投运,他与其他7名伙伴身负重任,组成攻坚小队赶赴浙江换流站、柔直站进行高强度学习。工程的验收期间,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,刘泳与队员们,合理安排分工与协作,40余天“5+2”、“白加黑”24小时轮番上阵、现场跟班、边学边验,攻坚克难,在时间异常紧张、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,保障工程按期投运。
朱红
潜心钻研,探索前沿科技
1994年入职公司调度所,从编程优化第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RD800开始,深耕调度自动化领域十多年,她关注电网实际需求,潜心钻研前沿技术,从研发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OPEN2000,到填补国内配电自动化领域DMS系统空白。由生产到科创,坚持创新驱动,不断超越传统技术界限。从科研到管理,不断超越自身,带领公司自动化专业连续十年获得省公司专业管理第一,信通专业连续三年省内同业对标排名第一。
努力超越,巾帼不让须眉
二十多年来,电力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。为主动迎接变化,朱红跨专业攻读了电力系统学位,她的专业交叉优势帮助国家“863”项目中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的技术取得关键性的突破。2006年与英、法两国的电网规划国际比较工作中,她凭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深厚的英语功底,顺利完成电网二次系统咨询工作。巾帼不让须眉,在追求卓越的路上,她脚步不停,她发表论文31篇,撰写专业著作1部,她成为了公司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女性,当选了江苏地市唯一一位“333高层次人才”青年学术带头人。
示范引领,智能电网领路人
2015年,她把创新的力量延续到了信通专业,成立“朱红专家工作室”, 作为国网首批大运行专业领军人才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,加强对青年人才的传帮,在培养中使用,在使用中提高,各类成果显著,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专家,其中国网专家2人,国网后备专家2人,省公司专家1人,她不断挖掘电网尖端科技,培养创新人才。